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高职院校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4年07月29日 17:2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强调“德法共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然而,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实践“德法共育”时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学方式吸引力不足、内容针对性缺失以及实效性低下,这限制了课程对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有效回应。面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当秉持问题导向原则,以思政课的一体化教学改革为核心抓手,致力于培养兼具高尚品德与法律素养的时代新人。为此,应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上做足文章,积极探索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创新策略。

思政课程的一体化改革要接续培养兼容并蓄的“大格局”。首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程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及其蕴含的智慧与经验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分析经典作品、文物古迹、乡规民约以及民间智慧,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精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鉴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趋势,思政课程的内容也应拓展至全球视野,纳入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经典文化,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不同文明的多元性和独特性。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还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为开放和自信的态度。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掌握本土文化和国家历史的同时,也能胸怀天下,具备处理复杂国际关系的能力。这种改革将促使学生成长为既扎根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其次,必须要完善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整合课程设计,将思政教育与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设计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实践案例、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等,确保学生能够全方位地理解思政概念。引入互动式、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升课堂活跃度和学习效果。最后,必须要培养专兼并行的教师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培养一支既懂理论又擅长实践、既有深厚学术功底又能灵活运用教学技巧的教师队伍。

思政课程的一体化改革要打造多元共建的“大课堂”。首先需要构建全过程课题主渠道。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指导,确保思政教育内容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课程中有系统、有层次地展开。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专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节等多种形式,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同时也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让家长和社会各界成为思政教育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需要构建多主体育人格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导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都应成为思政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进行实地考察和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如企业家、专家学者、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进校园,开设讲座或工作坊,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为思政课程改革提供指导和保障,比如制定相关标准,提供资金支持,设立奖励机制,表彰在思政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思政课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课程质量,同时也要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创新和特色发展。

    思政课程的一体化改革要立足现实的“说理润心”。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贴近生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需要完善教学机制。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思政课程与现实紧密结合,反映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发展方向。推广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平台、虚拟现实(VR)等,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能量的影响。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其次,要提高思政教育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思政课程一体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政课程的理论体系。同时,注重实践探索,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校方要促进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如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等,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和解决思政教育中的问题,通过跨学科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提升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要通过数据分析、实证研究等手段,评估思政教育的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教育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思政课程一体化改革不仅要求教育者深入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技巧和资源,还要求教育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持续的科研动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薛敏,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一般项目“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与中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研究”(项目编号:21JDSZK093)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牛镛、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